龙之战歌(1折) 龙之战歌(1折)

水稻分蘖期的田间管理

水稻分蘖期的田间管理

分蘖期管理包括水分、肥料及病虫害三方面。水分开始保持浅水2-3厘米,当达到目标穗数时,排水晒田,控制过多无效分蘖。

肥料应在秧苗返青后,及早每亩追施尿素4-5公斤。

病虫害防治包括对象包括叶瘟、纹枯病、水稻螟虫、稻飞虱等。

水稻是禾本科稻属,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,俗称大米。其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主要有:

一、插秧后的田间管理水稻移栽后,由于根系受伤,吸收水肥能力降低,地上部停止生长,叶色变黄,直到新根发生后才开始继续生长。

��查苗补苗

插秧后往往有缺穴现象。须及时检查补苗,以保证应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数。

��看苗灌水

大苗插秧后可以灌深一些水,两三天后,落浅到一寸左右。小苗移栽,灌浅水l寸左右。

��追返青肥

当新根长出2—3寸时,可追施返青肥,

以促进新叶出生快,分蘖早。追肥时灌浅水l寸左右,每亩追施硫铵2千克左右。

��防治潜叶蝇危害

随水稻插秧,潜叶蝇也从秧田转移到大田。可喷施“乐果”,效果很好。

二、分蘖期管理

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、长叶、长分蘖营养体,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,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。管理任务:要促分蘖早生快发,增加有效蘖,控制无效蘖,到最高分蘖期能达到正常的“拔节黄”,为丰产打下基础。

��早施分蘖肥

在分蘖始期,追施氮肥,以满足水稻长叶、长分蘖的需要,每亩施用尿素2。5千克为宜,最多不超过5千克。施肥不可过晚,否则易引起徒长倒伏。

��浅水勤灌、适当晒田

水稻在分蘖期间,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,一般灌水1寸左右,能提高地温水温,促进土壤养分分解,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,能促分蘖的发生和生长。盐碱地要活水灌溉,防止水质变劣,危害稻苗。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,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。生长过旺时,可给合排水晒田,控制生长,减少无效蘖,对防止倒伏作用明显。

��防除杂草和病虫害

除草已普遍应用除草剂,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,又可减轻大量的繁重劳动。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,主要有时稻瘟病、恶苗病、褐斑病、白叶枯病。虫害如二化螟、稻蓟马、稻纵卷叶螟等。应及时检查,及时防治。

三、长穗期管理

水稻这一时期的生长特点,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;

除茎秆急剧增长外,幼穗迅速分化形成,分蘖向两极转化,有效蘖继续生长发育,无效蘖逐渐枯死,稻田防止过早封行,保证幼穗分化良好。

��巧施拔节长穗肥

凡是拔节后叶黄缺肥田,应巧施穗肥,对巩固有效分蘖,提高每穗粒数有显著效果。一般施用尿素2

水稻分蘖期稗草怎么办还是分蘖末期打药

先锄草后打药

水稻生长发育时期怎么分?

根据外部形态和生理特点分为幼苗期、分蘖期、长穗期和结实期四个生育时期。还可以更具体的分为秧田期、返青期、有效分蘖期、无效分蘖期、拔节期、孕穗期、抽穗期、开花期、乳熟期、蜡熟期和完熟期。

幼苗期:种子萌动发芽、出苗至三叶期。以田间50%种子出苗作为出苗标志

分蘖期:当水稻个体开始分蘖时进入分蘖期,此时期一直到茎尖生长锥开始穗分化为止。当群体中50%的稻苗出现分蘖即进入分蘖期

长穗期:形成第一苞就进入长穗期,至抽穗结束,大田也以50%为标准

结实期:从抽穗到成熟的过程,包括开花期、乳熟期、蜡熟期和完熟期。

根据外部形态和生理特点分为幼苗期、分蘖期、长穗期和结实期四个生育时期。具体的还可细分为苗床期、寄秧期、返青期、有效分蘖期、无效分蘖期、孕穗拔节期、抽穗期、开花期、乳熟期、蜡熟期和完熟期。

叶子已经长的较多

怎么样才能让水稻停止分蘖

离分蘖期还有将近二十天,现在水稻的分蘖数已经够了,想终止分蘖,

按叶根同伸关系,分蘖长到第3叶时,才从分蘖鞘节长次生根。3叶前的分蘖主要靠母茎供应养分,

4叶及以上分蘖才能独立生活。

水稻拔节后一般不再给分蘖提供养分。因此,拔节时3叶以下分蘖将相继死亡,成为无效分蘖;3叶分蘖部分死亡,成为动摇分蘖;

4叶及以上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。

2八、水稻科学灌水中:薄水分蘖,秧苗进入分蘖期后-一般稻田应保持0。
5~1寸水层为宜。
过深

秧苗进入分蘖期后,应以浅水灌溉为主,一般稻田应保持0。5~1寸水层为宜,过深会抑制分蘖和推迟分蘖时间,并造成高位分蘖;水层过浅会导致过多分蘖,消耗植株养分,形成大量无效分蘖。

咋都是田园的?

水稻分蘖期有多长时间,在多少温度下分蘖

水稻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,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(因品种、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,而有变化)。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、长叶、长分蘖营养体,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,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。分蘖肥大部分农户愿意选择尿素或复合肥,尤其是含氮量高的复合肥,常常导致氮肥集中于前期施用,无效分蘖多,水稻易徒长,影响扬花,因此要多补充中微量元素磷锌钙镁硼等。补磷,促进花芽分化,促进有效分蘖;补钙,促进根系发达,茎秆粗壮结实,增强抗倒伏能力;补镁,叶片翠绿,光合能力强,为籽粒饱满提高充足的营养物质;补硼锌,促进花多花壮,利于结实,减少空秕率。撒施复合肥时加入微补倍力钙镁硼锌颗粒剂,促发白根,促进缓苗,减少死苗,促进有效分蘖;同时,每次打药时加入微补苗力,高磷锌钙配方,促进根系发育,新叶长出,增加有效分蘖。

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,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,分蘖期日均20℃以上,穗分化适温30℃左右。

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,高约1。2m,叶长而扁,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。水稻喜高温、多湿、短日照,对土壤要求不严,水稻土最好。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~12℃,最适28~32℃。分蘖期日均20℃以上,穗分化适温30℃左右;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。抽穗适温25~35℃。开花最适温30℃左右,低于20℃或高于40℃,受精受严重影响。相对湿度50~90%为宜。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;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,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。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;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。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~800g。

水稻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,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(因品种、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,而有变化)。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(移植的)、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。

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~32℃,低于20℃或高于37℃对分蘖生长不利,16℃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。

怎样加强水稻苗期分蘖率

核心提示:

1。早施促蘖肥、酌施保蘖肥

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起着主导作用,水稻分蘖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―30%,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蘖肥,使叶色迅速转黑,是促进前期分蘖的主要措施。早熟品种分蘖期短,促蘖肥必须在插秧后7―10天内一次施足。而中、晚熟品种,一般在插秧后1

1。早施促蘖肥、酌施保蘖肥

氮素营养对水稻分蘖起着主导作用,水稻分蘖期的施肥量是全生育期的25―30%,所以早施速效性氮素促蘖肥,使叶色迅速转黑,是促进前期分蘖的主要措施。早熟品种分蘖期短,促蘖肥必须在插秧后7―10天内一次施足。而中、晚熟品种,一般在插秧后15天左右施用促蘖肥,到了有效分蘖期末,若有效茎数明显少于预期的适宜穗数时,宜酌量施用保蘖肥,促进分蘖平稳生长。

2。寸水活棵,浅水缓苗

水稻插秧时为了便于浅插,一般实行薄水插秧。插秧后便适当加深水层,减少叶面蒸发,减轻植伤,以利返青成活。但也不宜过深,以免淹死下部叶片,降低水温、影响发根。一般1―1。5寸为宜,所谓“寸水活棵”。在秧苗返青后,要立即把水层放浅到0。5―1。0寸,以利分蘖和发根。因为分蘖的发生和根系的生长和温度有密切关系。分蘖期一面要求浅灌,但绝不能断水受旱,必须做到浅水勤灌。

3。细除草,适时晒田

在秧苗缓苗后,可进行施药除草。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:每公顷用丁草胺+农得时或草克星150―200克;防治三叶以上大龄稗草和三棱草;每公顷用50%快杀稗500克+苯达松2公斤,对水300公斤喷雾。这样可达到灭草效果。在水稻分蘖末期要适时晒田。晒田时机很重要,一要看发蘖情况,实行“苗够晒田”;二要看禾苗长势,如生长猛,叶色浓,有徒长现象宜早晒、重晒,如生长慢、叶色较淡可迟晒、轻晒;三要看土壤情况,土质烂、泥脚深的田应早晒、重晒,低洼田、冷浸田既使禾苗长势不旺,发苗不够也应早排水,轻度晒田。盐碱地晒田后容易引起泛碱,保水不良的新开稻田晒田后会加重渗漏,以及一些寒冷地区可采用“深水淹蘖”的办法抑制后期分蘖。深以10厘米左右为宜,时间不宜不长,一般不超过10天,以免基部节间过度伸长,容易引起倒伏。

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方法有哪些

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方法有:

1、选用健壮秧苗

最好是选择旱育的适龄壮秧,这样的秧苗株形矮健、根系发达粗壮、吸收力与抗逆性强,抛栽或插入水田后,发根迅速,能够很快返青生长,分蘖早、成穗率高,增产效果十分显著。

2、施足氮肥、增施磷钾肥

磷肥对促进水稻早期分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水稻分蘖期若磷肥供应充足,则分蘖早而多,反之,就容易出现僵苗;钾肥对增强水稻抗逆能力,防止水稻颖花退化,提高水稻结实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:因此,要增加水稻有效分蘖,必须在保证氮肥供给基础上坚持平衡施肥,特别是对缺少磷、钾的田块,在底肥中应增施磷、钾肥,一般亩施过磷酸钙40~50千克,硫酸钾10~15千克。

3、早插、浅插

秧苗适时早插,可增加其吸收面积,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,延长稻株营养生长期,进而促进水稻早发分蘖、多发分蘖,形成大穗、提高产量;秧苗浅插,表土层通气良好,泥温易升高,有利于分蘖的发生;插秧过深,会使分蘖时间延迟、分蘖位提升,有效分蘖减少:因此,要增加有效分蘖,应尽量做到早插、浅插,如果是旱育秧,最好实施抛栽,以促进水稻早发、多发低位分蘖,切忌让秧苗在秧田滞留时间过长,栽插过深。

4、浅水勤灌

温度是影响水稻早期分蘖的重要因素,较高的温度,有利于水稻秧苗前期早发分蘖、形成大蘖。因此,水稻插秧返青后,应尽量做到浅水勤灌,除低温阴雨天气或寒冷的夜间需灌深水外,晴天田间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即可,以提高水温、泥温,促秧苗早发分蘖,多发低位大蘖。如果长期灌深水,会使秧苗分蘖迟发、分蘖节位抬高,不仅有效分蘖减少,稻穗也会变小。

5、早追促蘖肥

分蘖肥必须适当早追,确保分蘖时养分充足,才能够促使秧苗早发快长。具体追肥时间在水稻根系恢复生长、植株返青后(移栽后7~10天)进行,肥料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、底肥已施量、秧苗长势灵活掌握,一般每亩追尿素5千克左右,地力差、底肥少,秧苗长势偏弱的田块可酌情增加,同时喷施益富源植物营养液1-2公斤,辅助光合作用,促进植株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。如果追肥偏迟、过多,虽秧苗生长旺盛、分蘖较多,但大多数是无效分蘖,尽管中期有漂亮的长相,但是后期却无好的收成。

6、及时中耕除草

中耕能够疏松土壤、提高地温、加速肥料分解、排除田间有毒物质,从而促进水稻秧苗根系发育,同时还能消除杂草,防止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,因此对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也十分重要。中耕一般进行1~2次,第一次在追施

如何做好水稻分蘖期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

一、发生情况

1、稻飞虱

据测报灯下观察,灯下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明显白背飞虱迁入峰,朱家角测报点从6/18至6/23单灯累计778头,6/27至7/3单灯累计342头。另据7/13普查,平均亩虫量3。91万头(其中白背飞虱2。55万头、灰飞虱1。36万头),最高田块白背飞虱10。98万头;田间亩卵量白背飞虱平均27。08万粒,最高55万粒,其中1级76。92%、2级16。92%、4级6。16%;灰飞虱亩卵量平均9。17万粒,最高15万粒。

2、纹枯病

今年纹枯病发生较早,田间始见期为7月5日,目前由于梅雨季节连续阴雨影响,田间发病较快。7/11系统调查,平均株发病率0。11%,平均病情指数0。02。7/13普查,平均株发病率0。65%,平均病情指数0。13;最高田块株发病率2。88%,病情指数0。58。随着水稻进入分蘖末期,且雨水较多,气温升高,非常适合纹枯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,如若防治不到位,将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。

3、二代稻纵卷叶螟

据各测报点监测,田间赶蛾(杂草)

6/20始见,晚于去年(6/12始见)。目前为止无明显迁入峰,但部分早播田块已产生危害,据7/13普查,平均亩虫量为0。08万,最高0。2万头;平均卷叶率0。85%,最高达4。6%;平均亩卵量0。15万粒,最高0。5万粒,其中1级卵占33。3%,2级卵占66。7%,预计7月19日左右将进入卵孵至1龄虫高峰期。

病害、虫害的防治时间以当地植保站发的病虫情报为准,以一起防治(总体防治)为主,一般防治三至四次

水稻减数分蘖期是什么时候?

水稻减数分蘖期是什么时候?

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才有的现象。水稻分蘖是指插下去的一棵秧苗分蘖成两棵三课至一丛。

水稻的分蘖不止一次,而且受热量、光照、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所以很难确定具体的时间,另外,水稻的品种和种植制度也不相同,所以,您的问题很难回答。

发表评论